
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
2024年第六期(总第776期)
【按】学生期末考试,作文题中的一个是这样的:∣
“仿”不是抄,不能为盗取别人的成果而仿。“仿”是效法,是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,是学习别人或别物的长处。“仿”要全面探究清楚所仿对象的特点,广泛借鉴各种可仿对象的特长,善于转化发展,这样才能带来美好的进步与创新。请以“仿” 为题作文。可写实,可想象。文体不限,诗歌除外。
前一段时间课上讲《背影》,我告诉学生,抛开浓浓的父子情这个文章主旨不谈,哪怕仅仅从应试作文角度来看,《背影》的写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借鉴。我花了两节课时间,掰开了揉碎了谈这个问题。
“光说不练假把式。”趁着期末这个机会,我也写一篇“下水文”,给学生打个样儿,让他们意识到,原来你以为老师在胡说八道,但在善于听讲,勤于实践的同学那里,都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。
【正文】
“诸位同学,即使把《背影》当成应试作文来看,这也是一篇满分作文,有很多可供借鉴模仿的地方。”
“我买几个橘子去。你就在此地,不要走动。”老师的话音刚落,一个同学怪声怪气地来了这么一句,全班哄堂大笑起来。《背影》有什么可模仿的呢?我心里的这个疑问,大约这也是很多同学的疑问。
“简化起见,我们就先模仿《背影》开头这一段: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’,写一个写人文章的开头。”
“从小到大,我有过很多同学,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:有人很外向,有人很内向;有人很活泼,有人很沉静;有人很优柔寡断,有人很刚毅果决。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小学同学子寒。”我对我写的这个开头很得意,既用排比句增强了语势,又开篇点题引出了下文。
“你再好好琢磨一下,和《背影》的开头对比一下,看看这些铺垫有什么必要吗?”老师给了我一句话的提示。
确实有问题,前面那些铺垫都是套话,是片汤话,没啥意义。人家朱自清也没写我从小到大见过很多人的背影,男的背影,女的背影,老的背影,少的背影,而是直接就切入写父亲的背影。
“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小学同学子寒。”大笔一挥,我把前面的所有铺垫语句都删掉了。“老师,您看这样行吗?我比朱自清还简洁。”我再次忍不住要翘尾巴。
“你再看看朱自清怎么写的,因为什么不能忘记,不能忘记的是什么?”老师又给了我一句话的提示。
“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。”我再次仔细读这个开头,认真体会其妙处。如果直接写“我最不能忘记我的父亲”,就让人感觉很突兀,所以“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”这个铺垫很有必要,“背影”一词也很重要,让人知道接下来要围绕背影来写。而我这个看似简洁的开头,实在是愣头愣脑,让人觉得莫名其妙。
“小学毕业后,一转眼,我与子寒同学已经分别两年多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憨憨一笑。”文章开头最后定格成了这个样子。后来,我以“憨憨一笑”为题的习作发表在了《作文通讯》上。
通过这次作文的经历,我真正理解了“天下文章一大抄,就看你会抄不会抄”这句话。写文章要从模仿开始,但模仿不是抄袭,而是在深入理解模仿对象精髓之后的灵活借鉴。
最后,为自己做两个广告:
本周四(1月18日)晚八点有一个在外滩教育视频号的直播分享,主题是:给语文学习“减负”,给孩子能力“加分”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识别海报中的二维码预约。
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
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。
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。